首页  > 艺术收藏  > 

崇文区文化馆旧址,童年的晓市大街

  • 点击6902次
  • www.couwai.com
  • 评论0条
  • 导读崇文区文化馆旧址,晓市大街(后改为东、西晓市街)位于天坛公园北侧,红桥向西的一条街道,说是大街其实是一条不宽的街道,这条街道从红桥算起一直向西(如打通)直接与珠市口南大街相连,全长大约2公里左右,以原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现东晓市小学)为界,东侧叫东晓市,西侧...

    童年的晓市大街

    晓市大街(后改为东、西晓市街)位于天坛公园北侧,红桥向西的一条街道,说是大街其实是一条不宽的街道,这条街道从红桥算起一直向西(如打通)直接与珠市口南大街相连,全长大约2公里左右,以原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现东晓市小学)为界,东侧叫东晓市,西侧叫西晓市,著名的金鱼池就坐落在西晓市街的南侧。

    童年的晓市大街

    旧时的晓市大街是当时北京城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街道,街道两侧商铺、作坊林立,有布铺、鞋铺、帽铺、绒线铺、棉花铺、煤铺,有酒馆、茶馆、油盐店、豆腐坊等等商铺,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从早到晚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早上主要是卖油条豆腐脑等等小吃早点,白天有卖菜的、卖烤白薯的、卖蛤蟆骨朵小金鱼的、修理雨伞旱伞的、焊洋铁壶的、焗盆焗碗的、摇煤球的,晚上有卖炸豆腐开锅的、卖馄饨的、卖半空儿的等等(半空儿即瘪的、没发育成熟的花生),这些生意人都是挑着扁担挑子走街串巷,其实老北京做买卖的不全都吆喝,也有用乐器或物件发出声响替代吆喝的,比如卖“薄荷凉糖”的吹号、卖“小磨香油”、“硬面饽饽”的打梆子、“收旧衣服”的打鼓、卖“针头线脑”的摇拨郎鼓、“捏泥人、吹糖人”的打小锣,“卖艺耍猴”的打大锣、还有像磨剪子磨刀的一种是用几块铁板连接起来发出“呱啦呱啦”声响,另一种是吹号发出“笃嘟”的声音,听到“笃嘟”声就知道磨剪子磨刀过来了,当年晓市大街直到深夜还能听到叫卖声。

    童年的晓市大街

    这一带还有个俗称 “大市”的地方,在当时是京城非常热闹的一个集贸市场,解放初期还有夜市,后来只有早市了,每天早上开市到10点多就收市了,相当于现在的早市,但规模和热闹程度要大得多,每天天不亮就早已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早市主要经营有小百货、小商品、蔬菜水果、各种老北京小吃等等。

    “大市”的西侧有一座著名的“精忠庙”,精忠庙是建于康熙年间的一座专供奉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的一座庙宇,庙门口的台子上还摆放着铁制的秦桧跪像,据说现在这尊跪像还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60年代初,国家与前苏联合作在此拆迁建起了国营218工厂(华北光学仪器厂),从此精忠庙和“大市”的热闹景象都从人们的视野当中消失了。

    童年的晓市大街

    这一带向北是“南桥湾胡同”,“南桥湾”西侧分别是:“金鱼胡同”、“安国寺胡同”(后改安国胡同)、“西半壁街胡同”,东侧有:“鞭子巷头条胡同”、“鞭子巷四条胡同”(后改为锦绣头条、四条)、“马家井胡同”。早年间鞭子巷头条东口南侧一四合院居住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多奎”先生。

    与南北桥湾胡同相连的三里河,三里河以南叫“南桥湾胡同”向北叫“北桥湾胡同”,三里河因距正阳门三里,故叫三里河。三里河是当时元代修建的一条重要运输河道的终端码头,当时进京的粮食及各类物资都是由“三里河”码头卸货的,三里河引北端护城河的水向东南流入芦草园,经三里河流经薛家湾、水道子、河泊厂、缆杆市、南河漕、三转桥、八里河、十里河、张家湾入通惠河,后来三里河码头荒废了,故此河道变成经南北桥湾、金鱼池、红桥入左安门护城河,现在只能从这些地名想象当时三里河码头的繁忙景象了,早年间三里河路口向西路北一处院落居住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增”先生。

    童年的晓市大街

    晓市大街这一带路北侧还有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著名的“龙顺成”硬木家具厂,龙顺成对面南侧二层小洋楼则是成立于清朝道光年间(1836年)专制作著名榆木擦漆家具的“同兴和”木器店。再向东路北侧有一条弯弯曲曲向北的胡同叫“鲁班馆胡同”(后改叫“鲁班胡同”),“鲁班馆胡同”是因为胡同里有座专门奉供木匠祖师爷“鲁班”的庙而得名的。这座“鲁班庙”是当时手艺人们祭奠祖师爷的活动场所,后来几乎成了商业手工业行会的会馆和手工业者的活动聚集地,清朝后期,朝廷日渐衰败,宫内造办处的工匠们都流落民间,一部分便聚集在“鲁班馆胡同”,当时“鲁班馆胡同”及周围大大小小有近40间木器家具作坊和店铺。

    这条胡同向北经“鞭子巷四条、头条”(锦绣四条、头条)、铁香炉胡同到“水道子”、与珠市口东大街相连,小时候我看的所有电影都是经这条胡同走到“东柳树井”当时的“崇文区文化馆”看的。

    继续向东就是著名的“金台书院”(现东晓市小学),“金台书院”是明朝降将“洪成畴”的一个宅院,当时清朝康熙年间办义学在此建“顺天书院”;乾隆年间改为“金台书院”,是当时京师义学所在地,康熙皇帝还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

    童年的晓市大街

    继续向东的路北侧就是著名的“药王庙”(现在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东晓市第二小学所在地),“药王庙”始建于明朝(1627年)崇祯年间改建为“药王庙”,是专门祭奉药王及历代名医的庙宇,当时香火鼎盛的景象,只能留在人们记忆当中了,在原十一中学操场西墙外有一小巷,东侧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这就是原崇文区环卫三队,这个小小的清洁队就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工作的地方,当时社会上有一句口号叫:“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赞扬的就是时传祥所代表的掏粪工人,那时我们小学有篇课文就叫“时传祥”,所以我们经常下了课就来看时爷爷,现在还能回忆起时爷爷跟我们聊天的情景。

    童年的晓市大街

    这就是我童年的晓市大街,一条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街道,一条承载了老北京沧桑历史的街道,见证了老北京城的历史变迁,过去一提到“南城”印象就是又穷又破,其实晓市大街在当时的北京城绝对是一条“金街”,是商业第一街。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还说过“有些服务性行业串街游乡,修修补补。王大娘补缸;这些人跑得地方多,见识很广,北京东晓市有六千多种产品。”(毛选5卷第265页)可见当时晓市大街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在北京的重要作用和繁荣程度,如今这条街巷昔日繁荣的景象早已逐渐的消逝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了,留下的只有对童年那抹不去的记忆。

    (文:王长根 画:况晗)

    童年的晓市大街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童年的晓市大街

    全堂八角鼓:老北京的沟通密码

    全堂八角鼓:老北京的沟通密码

    ◎蒋慧明

    关键词:全堂八角鼓

    全堂八角鼓,简而言之,就是在清代子弟票友中兴起并流行开来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过去常在节庆期间或大型堂会上演出,后逐渐消佚。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其实就是一台综艺曲艺晚会。

    “福自天来喜冲冲,福禄善庆降玉瓶;福如东海长流水,恨福来迟身穿大红……”十几位身着大褂手执乐器的演员分列两旁,中间一副十不闲乐器架子,锣、鼓、铙、钹、镲,各种打击乐一应俱全。本月16日,一段群唱的[发四喜]开场,拉开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全堂八角鼓”演出的序幕。演出汇集了京津两地的多位鼓曲名家和青年才俊,喜庆热闹,雍容吉祥,一时间还真恍然以为穿越至了早年间的老北京堂会。

    何谓“全堂八角鼓”?简而言之,就是在清代子弟票友中兴起并流行开来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包括“鼓(鼓曲)、柳(时调小曲)、彩(古彩戏法)”,集“说、学、逗、唱、吹、打、弹、拉、耍、演、练、变”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演出类型,遂称之为“全堂八角鼓”,过去常在节庆期间或大型堂会上演出,后逐渐消佚。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其实就是一台综艺曲艺晚会。到底,这湮没已久的传统表演形式,会唤起观众心中多少有关老北京的回忆呢?

    提起“八角鼓”一词,今天的观众或许有几分陌生。不过,时光若回溯到一二百年前,京津冀一带,那可是处处皆闻八角鼓的动人音韵。八角鼓,既是一种击节乐器,又是曲种的名称,像已经失传的子弟书以及流传至今的岔曲、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等曲种,主要演唱方式就是演员手执八角鼓,一边击打一边演唱。“全堂八角鼓”的演出中,即囊括了以上诸类。

    演出开始之前播放的一则短片,简要介绍了复排“全堂八角鼓”的过程,从中大致可以了解到其间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从最初的动议,到最终呈现于舞台,历时数年,凝聚了多位前辈名家和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

    随着社会的变革,历史的更替,许多曾经内化于老北京人日常生活和文娱活动中的传统艺术形态,大多不再盛行,但遗存在老北京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却并未完全泯灭,并成为今天的人们追寻往昔、寻踪觅古的沟通密码。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过关于恢复“全堂八角鼓”的短暂演出,其时许多老先生尚还健在,可惜未能延续下来。2007年3月,由单弦名家马增蕙等人在崇文区文化馆联合演出过一台“全堂八角鼓”,内有小戏《打面缸》、五音联弹、单弦联唱等节目,反响不错,只是同样未能延续。

    如今,利用有限的文字、片资料,求教贤达,遍访名家,将之动态地呈现于舞台,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样式,正体现了用心所在。

    “疾风骤至,一阵阵寒彻骨,一点点打沙阡,刮倒竹篱,檐挂飞瀑若盆倾,横流满地涨沟渠,见行人难举步,征夫住马蹄,忽见那江上渔翁打透了蓑衣飘斗笠,离岸甚远好着急……”岔曲联唱《疾风骤至》,又名《反风雨归舟》,描写的是疾风骤雨中的人和景,却通篇不见一个“雨”字,文字生动,意趣盎然;岔曲《风弄芭蕉舞》亦然,文辞雅驯,意境深远;而单弦牌子曲《五圣朝天》则用拟人手法,诙谐的口吻,通俗的口语,描述了龙王爷、门神爷、土地爷、灶王爷、兔儿爷五位圣灵上天述职,请辞神职,其中蕴含了诸多老北京的民间习俗。

    以上所举,都是传统曲艺中的名段精品,系常澍田、谭凤元、曹宝禄等单弦名宿常演的保留曲目,并有录音存世。而这次参演的年轻演员路晨、王晶、刘禹、律宁等,皆为研习多年的青年名票,吐字行腔,板眼尺寸,均有章可循,可圈可点。

    前半场的演出中还有两个濒危曲种,一是金派梅花大鼓《宝玉探病》,由天津的非遗项目金派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佀童强和张博联袂演唱。金派梅花大鼓的特点是曲调低沉婉转,讲究鼓板技法,继老艺人陆续离世后渐趋失传。另一则是拆唱八角鼓《汾河湾·射雁》。拆唱八角鼓又称作“八角鼓带小戏”或“牌子曲拆唱”等,表演者简单装扮,于唱词之外故意穿插许多插科打诨的说白成分,是以趣味性为主的节目形式。原北京曲艺团的杜贞福与果万林、顾荣甫与尹福来等老先生曾擅演,并留有珍贵的八段曲词及录音。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表演者之一白金鑫就是果万林老先生之曾孙,也算世家子弟,据说为复排这一濒临失传的曲种也是煞费苦心。现场演出中,诸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主要看气质”等时下的流行语汇频繁切入,现场效果自然相当火爆。

    这场演出有观众誉之为“明星版”,或与此前巡演中以青年演员为主体的“青春版”相对应。而次第登场的老艺术家们,有年逾八旬却仍风采卓然的“80后”赵玉明、章学楷,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单弦和京韵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蕴华、刘春爱等,皆为业界翘楚。

    87岁高龄的单弦名家赵玉明携爱徒杨云联手献上的是盛行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小曲马头调(又作码头调),因年代久远,世事更迭,如今也是几近失传。赵玉明在中央广播说唱团期间得白凤岩先生亲传,如今再传艺于后辈,使得这一腔多字少、徐缓悠扬的独特曲种得以薪火传扬,以飨观众。

    这台“全堂八角鼓”的演出,汇集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难能可贵的,通过“全堂八角鼓”这一常态演出形式,不仅可以带动和促进鼓曲类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亦可为更多新人提供展演机会,提升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它一改以往受制于行政区域划分而各行其是,分散保护,人为割断了曲种本身的艺术血脉的局面,亦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供/白驹

    更多阅读:

    环球音乐之旅音乐地儿童音乐会举办 展音乐多样性

    徐霞客曾四次游历江西 政协委员建议推动申遗研究

    甘肃去年开展文物考古发掘83项

    唐长安东市遗迹多被侵占 陕西政协委员吁尽快保护建设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在北京

    有一种文化叫崇文宣武

    有一种记忆叫崇文宣武

    有一种情怀叫崇文宣武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2010年7月1日,北京的崇文宣武与东城西城合并。从此,北京城区的版上,再无崇文和宣武。8年了......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8年前,

    北京再不崇文不宣武,只有东西;

    住过宣武区的人,

    都知道宣武是北京小吃的聚集地,

    聚集了各种小吃界的经典名店。

    一条牛街下来能把北京的小吃吃个一多半儿下来。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论起崇文的小吃,

    其实一点不比宣武差,

    譬如豆汁儿,除了牛街的宝记豆汁,

    崇文聚集了北京城最好的几个豆汁儿店。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我的童年是在欢乐中度过的...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小时候奶奶总带我去崇文门菜市场买菜。崇文门菜市场真热闹,鱼肉菜蛋样样齐全。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个天福号柜台,肘子特别香!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红桥市场是小时候最爱逛的地方。平时放学三五好友一起去买笔买本。元旦前夕,一定要去批贺卡,送给同学!后来红桥市场旁边还开了个玩具城,简直就是儿时的乐园!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那时跟着大人们去逛商场,我们会去国华,去天桥,去白纸坊,去菜市口的“黑猴”,当然那时的菜百还没搬家,更不是什么黄金第一家!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周末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搜秀Soshow。不知您记不记得,搜秀的前身叫“金伦大厦”。是的,突然某一天,昔日花市的“金伦大厦”变为了搜秀Soshow。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宣武盖了个SOGO庄胜崇光百货,那时候没少去顶层游戏厅打游戏。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最常去的公园是天坛。 尤其是小学课文学了“回音壁”以后,每次去天坛都要特意在回音壁大喊几声。对了,天坛儿童乐园里的小火车您还记得么?就是那个能钻隧洞的小火车!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每个陪妈妈去早市的清晨,南来顺的面茶总会成为叫我起床的“诱饵”,而小肠陈的卤煮是父亲和铁哥们儿喝酒才去的地方,至于牛街的豆汁,那是奶奶的最爱,如今的我仿佛遗传了这份基因!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有一种童年的快乐叫“北京游乐园”。门票的小手环,玩过什么项目就打个孔盖个章,不到太阳落山关门的时候绝不回家。直到现在,每次路过公园那个路口,我还忍不住要转头看看游乐园方向,像在寻找一位“老朋友”留下的踪迹。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小时候我们总去陶然亭,结伴在树荫下挖唧鸟(知了),到华夏名亭园里逮小鱼,逮蝌蚪。大雪山,大象滑梯,还有个电动的“金鱼入水”都是我们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崇文文化馆是当年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近二年,那的快板沙龙可是特别流行!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爷爷带我在龙潭湖钓鱼,岸边的垂柳随风飘舞,挺拔的杨树上趴着知了猴。对于老崇文的孩子,龙潭湖就像是自家的后花园一般,是儿时最好玩的去处之一。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有个地方叫“菜市口文化用品商店”,学生时代这里可是个相对奢侈的地方,谁在这买了新书包,新铅笔盒,乃至外形新奇的橡皮,都会成为在班里羡慕的对象。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第一副眼镜是在同仁医院配的,当时验光、选框架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曾经有一段时间,同仁医院路口那块儿的广告牌是熊猫盼盼的海报,不知您还记得么?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宣武的孩子小时候生病了基本都去这儿看病打针。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有一种文化叫宣南文化,走在琉璃厂,逛逛大栅栏,看着百十年前的物件在眼前划过。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记忆里,那一年,“崇文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东城人”!胡同拆了很多很多,大杂院推了很多很多,老街坊们搬得天各一方......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有些记忆一旦打开

    才发现真的回不去了.....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不管您现在住哪里,

    过去的美好都不会忘记。

    崇文宣武没了,

    我们只能看着身份证上的那行字去怀念了。

    但它真的会消失吗?

    不可能!!!

    它在每个崇文宣武人的心里深深的烙印着!

    8年了,您还记得崇文宣武吗?!

    ▌说明:本文由触摸大北京整理,转载请注明

    新浪@南城老李1979、网络

    哏儿哥

  • 崇文区文化馆旧址,童年的晓市大街

    晓市大街(后改为东、西晓市街)位于天坛公园北侧,红桥向西的一条街道,说是大街其实是一条不宽的街道,这条街道从红桥算起一直向西(如打通)直接与珠市口南大街相连,全长大约2公里左右,以原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现东晓市小学)为界,东侧叫东晓市,西侧叫西晓市,著名的金鱼池就坐落在西晓市街的南侧。旧时的晓市大街是当时北京城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街道,街道两侧商铺、作坊林立,有布铺、鞋铺、帽铺、绒线铺、棉花铺、煤铺,有酒馆、茶馆、油盐店、豆腐坊等等商铺,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从早到晚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早上主要是卖油条豆...

    2023-09-17 6902阅读 112人支持 0篇回答
  • 崇文区文化馆旧址,崇文人的回忆只能在老照片里了

    崇文,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和留恋经历无数次的变迁后,彷佛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这里的房子都变高了,很多熟悉的胡同也消失了老街坊们都搬走了,连打小穿开裆裤的发小都很少见了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崇文长,宣武生生我养我的地方叫北京大杂院,胡同里养育我们几辈人杨大爷,王大妈,您早您好咱回头聊胡同里,大树下,咱来杯高末儿下盘棋小商贩,串街巷,屋里屋外全听见。二八车,横大梁儿,“掏裆”骑着满世界串儿!走天坛,逛前门,南来顺的小吃点个赞。南城的故事,南城的人110103崇文的孩子有着崇文的魂儿整理一下咱崇文区的一些老照片从17...

    2023-09-16 3936阅读 192人支持 0篇回答
  • 崇文区文化馆旧址,旧影|崇文区消失之前(下)

    崇文区,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南侧,东部与朝阳区搭界,南部与丰台区相交,西部与宣武区毗邻,北部与东城区接壤,曾经是北京市最小的一个市辖区。其名自然是来自崇文门。崇文门为北京內城南垣之东门,元大都文明门南移重建而成。明正统年间重修九门,增修箭楼、闸楼和瓮城门洞,取《左传》“崇文德也”之典,更名崇文门,与宣武门相对,在民间又俗称哈德门、海岱门,乃至咱们以前讲过的外号:鬼门关。1952年,北京早年区划中的第七区更名为崇文区。第九区建制撤销,其东半部划入崇文区。1955年到1958年间,广渠门关厢,东便门外大桥以东,...

    2023-09-14 6990阅读 129人支持 0篇回答
  • 崇文人的回忆只能在老照片里了(崇文区文化馆旧址)

    崇文,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和留恋经历无数次的变迁后,彷佛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这里的房子都变高了,很多熟悉的胡同也消失了老街坊们都搬走了,连打小穿开裆裤的发小都很少见了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崇文长,宣武生生我养我的地方叫北京大杂院,胡同里养育我们几辈人杨大爷,王大妈,您早您好咱回头聊胡同里,大树下,咱来杯高末儿下盘棋小商贩,串街巷,屋里屋外全听见。二八车,横大梁儿,“掏裆”骑着满世界串儿!走天坛,逛前门,南来顺的小吃点个赞。南城的故事,南城的人110103崇文的孩子有着崇文的魂儿整理一下咱崇文区的一些老照片从17...

    2023-09-09 4215阅读 160人支持 0篇回答
  • 崇文区文化馆旧址,昔日旧影!崇文人的回忆只能在老照片里了

    崇文,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和留恋经历无数次的变迁后,彷佛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这里的房子都变高了,很多熟悉的胡同也消失了老街坊们都搬走了,连打小穿开裆裤的发小都很少见了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崇文长,宣武生生我养我的地方叫北京大杂院,胡同里养育我们几辈人杨大爷,王大妈,您早您好咱回头聊胡同里,大树下,咱来杯高末儿下盘棋小商贩,串街巷,屋里屋外全听见。二八车,横大梁儿,“掏裆”骑着满世界串儿!走天坛,逛前门,南来顺的小吃点个赞。南城的故事,南城的人110103崇文的孩子有着崇文的魂儿整理一下咱崇文区的一些老照片从17...

    2023-09-08 3684阅读 110人支持 0篇回答
  • 崇文区文化馆旧址,这里原本是粪场:寻访奋章胡同53号京剧名家郝寿臣的故居,曾上书市长改地名(图)

    题记:奋章胡同,位于今东城区草厂十条与戴家胡同之间。此地原是一个晒粪场,叫粪场大院;形成胡同后,叫粪场胡同。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名净郝寿臣先生在此置地自建四合院,房子盖得很得意,就是这地名儿太埋汰。于是,郝先生就给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写了封信,请求改地名。三天后,改地名的事儿被批准,“粪场胡同”就改成了“奋章胡同”。郝先生的院子就在这条胡同的53号。1986年郝寿臣的后人遵照其遗嘱,将房产捐献给北京市人民政府,作兴办幼儿福利事业用,曾为崇文区实验幼儿园,1989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架子花脸郝寿臣先生奋...

    2023-09-08 6502阅读 76人支持 0篇回答
  • 系带撕裂了一个小口子,好吃到不自觉微笑——正宗的粤式双皮奶

    大家都知道双皮奶是一款经典的粤式甜点,做法虽不算是太简单,但是现在出了什么双皮奶冲粉,开水一冲就好,给厨房小白们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口感真的是差太远了。 去过顺德的朋友就应该知道,大大街小巷都可以找到正宗的双皮奶,厚厚的奶皮,浓郁的奶香,吃过就不会忘记。 双皮奶之所以“双皮”,是因为牛奶经过两次高温洗礼,会在表面两次凝集成奶皮子,最后形成厚厚的一层奶皮,那就是双皮奶的特色了。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最正宗的双皮奶做法,这个是两碗的量。如果怕麻烦,可以直接做“单皮奶”,省略前面把奶倒来倒去的步骤,直接从第6步牛...

    2023-09-17 3257阅读 91人支持 0篇回答
  • 一组手臂二三头肌训练,助你练出结实有力的麒麟臂(如何锻炼手臂肌肉力量)

    男人的麒麟臂是力量是象征,也是好身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练出好看的麒麟臂是需要技巧的。2️⃣三头肌训练1- 哑铃曲臂伸:手持哑铃,向上举起至颈后,再曲肘将哑铃向后放下,感受肌肉扩展、收缩的状态。3- 颈后臂屈伸:仰卧状态,手握杠铃,手臂从颈后处慢慢抬起,再慢慢放下。这个动作可以加强三头肌部分。进行手臂训练的时候,要记得配合其他身体部位的训练,合理安排肩背、胸肌等肌群的训练,才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锻炼效果。为什么手臂总是练不粗,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全民健身# 大家好,我是修陈,上篇文章已经分享了腹...

    2023-09-17 7982阅读 84人支持 0篇回答
  • 请勿下架【十大禁曲】黑色星期五(全球十大禁曲原版试听)

    请勿下架【十大禁曲】天使的房间世界三大禁曲你敢听,世界十大禁画你敢看吗? 都知道世界三大禁曲《忏魂曲》、《第十三双眼睛》和《黑色星期五》,但可能很多的人都不知道世界禁画,禁曲是因为音符的魔力使人自杀,而禁画则是带有一种神秘的恐怖诅咒,比如世界两大禁画:《迪奥的世界》、《耶稣画像》,传说收藏过这些画的人都会离奇死亡,而其他的禁画,也都是网友评选出来的。 相传,这幅《迪奥的世界》的作者是中世纪意大利作家比尔·索拉道克夫。在她妻子背叛他、嫌他默默无闻的时候,他在坟堆里与魔鬼作了交易,把眼睛卖给了魔鬼。魔鬼拉着比...

    2023-09-17 3477阅读 138人支持 0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