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奇解密  > 

思想者|周圣伟:柳宗元喜欢在雪地里钓鱼?“人面桃花”仅止于爱情?古诗词不能这么读(思想者图片大全)

  • 点击9412次
  • www.couwai.com
  • 评论2条
  • 导读思想者图片大全,【编者按】日前《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决赛结果揭晓,作为唯一一个参加了四季诗词大会的选手,北大工科博士生陈更最终成功夺冠。近几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颇受观众欢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以古典诗词和文学经典为主要内容,激起了人们重...

    【编者按】日前《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决赛结果揭晓,作为唯一一个参加了四季诗词大会的选手,北大工科博士生陈更最终成功夺冠。近几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颇受观众欢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以古典诗词和文学经典为主要内容,激起了人们重读古典诗词和文学经典的热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周圣伟认为,古典诗词是古人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生活智慧乃至生存智慧的结晶,我们读中国古典诗词不能停留在背诵层面,更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以下是他在“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第四季)系列讲座中的演讲

    这个系列讲座的主题是“思想点亮未来”,我有点恐慌。按我的理解,这个主题的意思是说,想让你的未来光明亮丽,你得有思想准备,得有思想武器,得有思想指引。宽泛点说,思想这个词的内涵,有抽象与具体两个不同的层面。抽象层面的思想往往是指以特定的角度、观念、方法去考察解释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比如孟子的“仁政”、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这类思想有既定的思考认识轨道,自成体系,是大学问,有大作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属于“高大帅”的层级。以我的平庸和肤浅,只敢认真学习,不敢妄加评议。具体层面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你平时想什么,思考什么,也就是思和想。俗话说的“日思夜想”,就是这个意思。我今天的讲座,就是谈谈具体的思和想,主要侧重于在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要自觉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提升学习效率和收益,让你的思和想点亮古诗词的阅读。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如果光是记诵而不去思考探究的话,事倍功半,没多少效用,甚至会迷失方向,丧失兴趣和动力。当然,只是胡思乱想而不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危害更大,时间长了,脑子要出问题。

    这几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很红火,收视率很高。我因为所从事的职业与此有关,连续数年都参与了上海赛区的选手选拔工作。以我的观察,央视这个节目的诗词考察范围,主要是中小学教材中所选的篇目;考察形式,则主要是记忆和背诵。我个人认为,这还不够,考察范围应该有所拓展,考察形式则应该添加对诗词内涵的理解、认识、运用乃至发挥。因为记忆背诵只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途径和基础,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汲取积淀在其中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生存智慧、生命意识、创作经验、审美经验等养分,作为我们今天现实生活的借鉴参考。我们平时学习古代诗词同样如此。我今天结合一些例子跟大家谈谈。

    “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独创?

    一本典籍,一首诗词,表面上看是一个作家写的,但它往往汇聚了一个时代、一个行业许多同道的才情和智慧。

    我们知道,《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这难道是他一个人的智慧?他的军事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没有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战例,孙子的这些军事思想是不可能产生的。与孙子同时代或者前后时期差不多的有好多军事家,比如晋国的先轸、楚国的子玉等,打过不少漂亮仗,所以《孙子兵法》是集中了这一时代军事家的智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看起来是明代才出现的中医药百科大全书,但里面有没有扁鹊的功劳?有没有华佗的功劳?有没有张仲景的功劳?有没有孙思邈的功劳?所以说,虽然《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但是它也是历朝历代名医的医术、经验、探索与智慧的汇总。

    同样,经典诗词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苏东坡《水调歌头》开头有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的教师或赏析文章对它青眼有加,大肆赞美,说苏轼“想落天外,才气超然”。实际上,苏东坡这两句词是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而李白又是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变化而来的。再往上追溯,这也还不是张若虚的创造,屈原早在《天问》里面就说过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苏东坡的这两句词,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后继,反复提炼,汇聚了前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思。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改造;辛弃疾《贺新郎》“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两句,是对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旨意的具体发挥。许多诗词经典,是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革新,凝聚的不只是作家一个人的才情。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名家名作,背诵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为其中的积淀深厚。

    杜甫的“春雨”好在哪里?

    大家都读过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国诗词大会”也多次拿这首诗出题,但是题型基本上是考记忆或背诵诗句,而且主要聚焦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联。实际上对这首诗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中间四句。因为开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写得更好,这两句诗看起来很平实,却充分体现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对雨最敏感的是农民。因为他们以耕种谋生,要靠天,风调雨顺收成才能好。雨下的时节不对,数量不当,就会酿成旱灾或涝灾,会直接影响生计。所以民谚说“一场春雨贵如油”。杜甫不是农民,是官吏,尽管官职低微,但他有俸禄,不用靠天吃饭,却对及时而来的一场春雨满怀欣喜。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这场雨下来,土地能喝饱,庄稼能长好,农民能有收成、能有饭吃,能有粮食交赋税,这样国家的赋税收入就有保证。我说这场雨真“好”!不仅满足了当时农民的期待,也让我们读者深切体悟到杜甫对国家对农民的关切,体悟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一直说杜甫忧国忧民,绝不是空泛的赞扬,它反映在杜甫诗歌的许多篇章和词句里面。

    另外,我们也还可以联想一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一场春雨,与一本好书、一个好的老师、一种比较得体的教学方法、一个道德高尚的长者给你的影响,是不是有某些类似相通之处呢?把杜甫笔下这场春雨的温良谦和的品德抽象出来,指向生活,指向社会,我们是否收获更多?我以为阅读诗词,要思考、理解这些方面,远远要比单一背诵重要。

    《江雪》其实是“少儿不宜”

    要读懂一首诗,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遭遇、具体的写作因由等),并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家应该都读过,甚至很熟。但我以为有些读者未必真正读懂这首小诗,未必思考过柳宗元为什么写这首诗,为什么要这样写。这首诗里面有山、有鸟、有路、有雪、有船,有雨衣,有斗笠,还有钓鱼的老头,很形象,字数只有20,所以有人把它选入小学教材和幼儿读物里面,让少儿朗读背诵。对此,我大不以为然。这首诗描绘的生存世界非常残酷,情调十分悲愤。你看看,“千山”——多么大的一个自然世界,可是“鸟飞绝”,一点生灵都没有;“万径”(一万条路)——多么稠密的人世社会,可是“人踪灭”,没半个人影,一点生气都没有。你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啊!你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活下去吗?活不下去的。这是没法存活的绝境。孩童满怀天真,单纯稚嫩,你忍心让他们读这样的诗?忍心让他们感受这样非常冷寂、非常残酷的世界?真正的“少儿不宜”啊!

    其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客观上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是柳宗元的心灵世界,是他的主观感受。为什么会这样?柳宗元当年考取进士以后,雄心满满,参加了朝廷的一个政治革新集团。当时的皇帝唐顺宗李诵,任用王伾和王叔文两个大臣改革弊政,很有成效。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唐顺宗突然中风,面瘫了,不得已把皇位传给了儿子李纯,也就是唐宪宗。唐宪宗李纯上台以后,起用他亲信的官僚,而这些人正好是“二王”的政敌,于是,大肆反扑,疯狂报复。革新集团的两个领袖王伾、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个主要成员被贬到非常荒僻的地方去做司马官,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后,惊魂不定,经常会有莫名的恐惧,他感到现实太黑暗,政治斗争太残酷,前途太无望。心中郁结着太多的孤独、痛苦和悲愤,无法排遣。大家知道,他在永州曾经写过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当时他的一个朋友看到后,写信给他,说他终于从苦闷中走出来了,为他高兴。柳宗元回信答复朋友,“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明确宣示了自己“哀”的心境与“怒”的态度。《江雪》也是作者“哀”与“怒”的表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并非像有些教材上说的是在雪地里钓鱼(他还没饥饿到这地步),而是一种象征。柳宗元要借此宣示:我不怕严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我依然要兀立在这个世界上,坚持我的理想、操守和品格。

    “人面桃花”还讲出了三层意思

    即便是大家已经熟读的一些诗歌,我们阅读时多作些思考,你也许会发现,里面可能还有我们未曾发觉或者未曾体会到的东西。

    唐代崔护有一首很出名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般人都把它当爱情诗来读,对吗?没错。但仔细想想,这首诗所告诉我们的,或许不仅仅止于爱情。

    关于这首诗的由来,曾经有过一个传说,时间关系,我不详细介绍了,说个大概吧。有一年崔护考进士没考取,心情郁闷,到长安郊外去踏青散散心。途中他觉得口渴,问路边的人家要水喝。古代没有矿泉水,经常这样要水喝。苏轼在徐州作知府的时候填过一组《浣溪沙》词,其中就写到过:“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崔护向一户人家敲门,一位美女开门把他让进屋子,给了他水,他喝完就走了,也没说上什么话。回到家以后,崔护回想起来,觉得刚才给他喝水的那个女子长得很美,越想越美,心平静不下来。但他又不能再上门去找那个美女,没有理由啊。如果去找,显得很冒失,很唐突,有违礼貌道德。崔护这个人的涵养很好,他熬啊熬,等啊等,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又去踏青,又往这条路上走,又朝这家人家去。可是,这次不巧,美女不在,“人面不知何处去”,只有门口的桃树上,花依然开得像去年那么灿烂。于是,他满怀遗憾,在美女家的门扉上题写了这首诗。

    故事的真假我们姑且不论,就诗论诗,他写得真好!四句诗分别写了两个场景:前面两句写去年幸运地遇见了人面和桃花,后面两句写遗憾今年只见桃花,不见人面。诗人从去年和今年,人面和桃花,幸运和遗憾的多个角度互相作对比映照,用浅显直白的语言,包蕴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叙事简洁明快,抒情含蓄隽永,余味深长。写得确实好,是唐诗里的珍品。

    阅读这首诗,如果就到此为止,也算可以了。但是再想想,再思考思考,崔护这首诗好像还给了我们一些什么。

    第一,是审美经验。审美的一个关键是要回味。有些美,你一下子是体会不到位的。比如吃美食,你狼吞虎咽,一下子吃到肚子里,是品不出潮州菜或者淮扬菜的特色的,要细嚼慢咽,再三回味,才能品出味道。再比如看美景,你不能一眼望去,就把美景尽收眼底,所以出外旅游要拍照录像,等回来后仔细品味,有味道才保存。看美人也一样,有的女子你第一眼看上去很靓,再看看就打折扣,再看看可能就一般般了。而有的女子第一眼给人的感觉还可以,再看看不错,再看看挺有味道。为什么?一个原因是这样的女子耐看,另一个原因是看的人会看,懂得回味。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那是看多了,看透了,回味无穷,充分感受和认识到了对方美在哪里。

    同样的道理,一首优秀的诗词,一本好书,你读一遍,有的时候是不够的。俗话说,“好铁要经几回炉,好书要经几回读”,你多读几遍,多思考思考,多回味回味,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修养的提高,你的体悟会越来越深切。

    第二,崔护的这次经历启示我们,人生历程中的有些机遇,我们当时可能没有来得及把握而失之交臂,一旦醒悟再回头去努力追求时,却往往求不到了。所以,要抓住机遇。就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插曲《好汉歌》里面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什么?一个人一辈子的机会不多的。对机会,你要提前有所准备。我们一直讲“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能机会到了,你还没准备好,不能错失机会,不能再犯崔护的错误。社会提供的机会因人而异,但是在同等机会的前提下,你要作好准备,还要能够及时出手抓住机会。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道路上的机会一般是没有第二次的。

    第三,这首诗的请调,有点低回哀怨。但是,读者却都很喜欢。为什么这样的诗歌我们还会喜欢呢?我以为,这跟人性普遍富有同情心、跟审美心理有关系。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其实,善和恶,都是人性所具有的当然内容,两者绝非截然对立,水火不融,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会改变转化的,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认识看待。荀子认为的性本恶,主要是强调人谋求生存的本能。我们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请大家注意,他是拣了一个小的,并不是自己不吃让给别人吃。如果危及到生存,他可能就不让了。不信,你把孔融饿五天试试,看他还让不让?马克思讲过“人要吃穿住行”;孔子讲过“食色,性也”;马斯洛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第一个就是生存需求。孟子主张性本善,主要是认为人与生俱来有怜悯之心,会同情弱者。就今天来说,这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所以,“哀其不幸”,也成为我们阅读书籍时常怀有的一种同情心理。我们希望事物美好,事情美满,所以会被崔护诗里的失落和遗憾感动。

    总之,不管阅读古典诗词、现当代诗词,还是阅读外国诗歌,都要思,要想,要动脑子读,带感情读,用心去读,而且跟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这样你才能把诗真正读懂弄通,才能够把知识升级转化为智慧与能力,才能点亮你的未来,让你活得自觉,活得自信,活得自在。

    本文根据讲座速记整理,刊发前,作者作了修改补充。整理人:王珍 周丹旎

    【思想者小传】

    思想者|周圣伟:柳宗元喜欢在雪地里钓鱼?“人面桃花”仅止于爱情?古诗词不能这么读

    周圣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词学》杂志编委,全国大学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及上海分会副会长。讲授历代散文、唐诗、宋词、金庸武侠小说研究、旧体诗词写作、经典诗词与人生等课程。参加《中国词学大辞典》等辞书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等高校教材的编写,撰有《中国词学批评史》(合作)、《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等著作。(作者照片由东方讲坛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Iamyour二大爷
  • 定价4.59元!七年来银行业首单配股花落江苏银行,业务发展迎来新引擎(配股如何定价交易)

    江苏银行将按照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以4.59元/股的价格向全体A股股东配售34.63亿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00亿元,用于补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投资时报》记者 汤巾时隔7年,上市银行再现配股融资,而打响第一枪的是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

    2023-03-25 8795阅读 2人支持 2篇回答
  • 配股如何定价交易,国海证券确定配股发行价格为3.25元/股

    中证网讯(记者 赵中昊)国海证券(000750)12月30日晚间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确定公司配股价格的议案》。根据公司配股公开发行证券方案的定价原则,结合公司股票二级市场价格、市盈率及市净率等价值指标,综合考虑公司发展与股东利益等...

    2023-03-25 4926阅读 0人支持 0篇回答
  • 城发环境—投资者提问:“请问配股价怎么定的”(配股如何定价交易)

    用户提问来自:咕噜咕噜转转转请问配股价怎么定的董秘回复:本次配股价格依据本次配股确定的定价原则,以刊登配股说明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为基数,采用市价折扣法确定配股价格。最终的配股价格将在公司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本次配股的核准...

    2023-03-25 1412阅读 0人支持 0篇回答
  • 配股如何定价交易,融资融券标的扩容为哪般

    2022年10月21日,上交所发布扩大主板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由现有的800只扩大到1000只,深交所也发布公告表示将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由现有的800只扩大到1200只,两市扩容股票数量合计600只,于2022年10月24日起实施...

    2023-03-25 5172阅读 3人支持 0篇回答
  • 配股价14.43元!中信证券将于19日起进行配股,“航母级”券商整装待发?(配股如何定价交易)

    记者 | 王鑫1月13日晚,中信证券(600030.SH/6030.HK)发布配股说明书,将于1月19日至25日进行配股,配股价格为14.43元人民币/股。2021年2月26日,中信证券披露配股预案,将向全体A+H股股东配股,拟每10股配1...

    2023-03-25 1961阅读 17人支持 2篇回答
  • 8万户股东注意了!隆基股份今起配股缴款,正确姿势看这里(配股如何定价交易)

    隆基股份(601012)筹划已久的配股方案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4月9日,公司发布配股提示性公告,此次配股将于今日启动缴款,缴款时间为连续5个交易日;为配合缴款及网上清算,隆基股份股票将于4月9日至16日停牌。 根据安排,隆基股份此次配股价格...

    2023-03-25 2228阅读 9人支持 4篇回答
  • 贵研铂业(600459.SH)拟“10配3”实施配股:定价10.91元/股 股权登记日为12月13日(配股如何定价交易)

    智通财经APP讯,贵研铂业(600459.SH)披露配股发行公告,本次配股以本次发行股权登记日2022年12月13日(T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收市后的发行人总股本5.91亿股为基数,按照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可配售...

    2023-03-25 2904阅读 2人支持 1篇回答
  • 配股如何定价交易,2022.1.14—盘前研判—中信证券配股融资不看好的考虑卖出

    重点消息:1、1月13日晚间,中信证券发布了配股公告。本次配股定价为14.43元,周四收盘价为26.36元。不看好的或者不愿承受配股缴款停盘不确定风险的客户,或许会卖出,对周五和下周一的股价仍将承压。2、美通胀持续升高,强化美联储加息预期,...

    2023-03-25 9184阅读 10人支持 8篇回答
  • 大手笔配股募资80亿获批,业绩预增八成的红塔证券仍挡不住股价“腰斩”(配股如何定价交易)

    见习记者|陈靖中信证券之后,红塔证券也在近日迅速推进配股事宜。红塔证券的配股预案发布一年后,于3月8日正式获批。根据公告,证监会核准红塔证券向原股东配10.9亿股新股,发生转增股本等情形导致总股本发生变化的,可相应调整本次发行数量。据配股预...

    2023-03-25 1790阅读 21人支持 2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