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觉得人生是荒谬的?(荒谬人格 萨特)
导读荒谬人格 萨特,加缪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谬的。萨特也一样。萨特最著名的小说《恶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通篇写的是主人公感觉到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偶然的、没有目的的、找不到意义的。人类的存在是毫无理由、纯属偶然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后,主人公就产生了荒谬感,...
加缪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谬的。
萨特也一样。萨特最著名的小说《恶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通篇写的是主人公感觉到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偶然的、没有目的的、找不到意义的。人类的存在是毫无理由、纯属偶然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后,主人公就产生了荒谬感,产生了恶心感觉。
也许你会说,这种荒谬是太高深了,是哲学家们才思考的。大部分老百姓并不这么想啊,他们或者忙着赚钱养家,或者忙着实现人生理想,都有自己的人生目的,活的很充实,也就不会产生荒谬感了吧?
假如真的能一辈子都坚信某种人生目的,从来不迷茫困惑(如意志坚定的宗教信徒或者革命者),那么的确不会产生这种荒谬感。
但是,普通人有的时候会突然质疑目的的合理性,进而怀疑人生,进而感到荒诞。
就好比有人为了亲人活了一辈子,结果发现亲人辜负了自己;有人为了出人头地努力工作,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成功;有人为了享乐活着,结果在享乐满足的一瞬间感到了极大的空虚。
这些时候,人们原有的目的崩溃了,有些人会及时给自己找到新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开导自己”)如果没能及时找到,就会感到这个世界荒谬,人的本质荒谬。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
人类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是听故事。比如在远古时代,人们坐在火堆旁,老人要把知识教授给孩子。但是远古人没有那么强的逻辑能力,孩子也没有那么强的智力去学习逻辑知识。因此老人把知识变成部落传说,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比如,讲一个勇士用智慧战胜怪兽的故事,孩子就可以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直到今天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也是采取这样的形式。
甚至成人学习很多知识和信息时,也是以故事的形式。比如,你想把描述一个同事给同伴听时,肯定不会用纯逻辑的语言来这样介绍:“我的公司有一个人,他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一、二、三……”
你多半会这么说:“我们公司有个同事特别有趣,今天做了一件事让所有人都吃惊……”
于是,你的描述靠这些故事组成的,而别人对真陌生人的印象,也是靠这些故事拼凑出来的。
故事是大部分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现在请你唤起你对一个熟人的印象,在头脑里,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关于这个人的一些事件的片段,而不是理性的一二三四。
这是人类进化的一种优势:用故事的方式记忆知识,对智力水平依赖程度低,不容易被遗忘,这在远古时代是最高效的,在现代也是最省力的方式。人生小感悟、心灵鸡汤这类用故事来说教的形式之所以流行,就是这个缘故。
问题是,人类能理解的故事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这个模式经过人类文明的千锤百炼之后,早就固定下来:
故事必须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
任何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听着比较“正常”的故事都得有这几个要素。
试想,假如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小王,我跟你说个事,那两个人后来成好朋友了。”小王会立刻打断:“等等……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小王为什么会拒斥这个故事呢?因为没有开头的故事对他来说,不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他没有办法理解。
再试想,假如一个故事没有高潮,或者没有结尾,那会怎么样呢?最常见的情况是,故事讲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听众会忍不住问:“继续讲啊,然后呢?”这是因为他的理性思维难以接受一个没有解决冲突和悬念的故事,这种不适应的表现形式比较强烈时,甚至会因此而感到愤怒。
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会这么说:“她过了辛劳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子女,是成功的母亲。”或者“他过了荒废的一生,他吃喝玩乐,最后落得凄惨的下场,没有人可怜他。”
这些都是典型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主人公的一生被我们简化成了一个有明显动机、矛盾冲突,又有结尾的故事。
但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生目的,同一时期也会同时有很多目的,甚至本人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的到底是什么。但是,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尤其是比较疏远的人的时候,常常会强行给他(她)安上一个身份(她是一位好母亲)、一个目的(她养育了一大家人),在他(她)人生的结尾,这个人生目的一定会有一个交待(她培养出了一群好儿女/不幸的是,儿女辜负了她),然后我们就完成了对一个人的描述。就像看完一部完整的好莱坞电影一样,心满意足了。
问题是,无论人的存在还是毁灭,都是偶然的,根本不可能遵守好莱坞的故事结构。
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
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感到世界荒谬。
萨特为什么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荒谬人格 萨特)
《粤海风》上有柳鸣九先生一篇题为“且说大仲马移葬伟人祠”的文章。柳先生是法国文学专家,他对于大仲马移葬伟人祠一事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读后获益匪浅。惟文中作为立论的例证,有一段关于萨特的评论,我觉得存在问题,先录之如下:“长期以来,法国人练就...
荒谬人格 萨特,萨特最明智的十句话,人生总是在荒谬和痛苦中度过
1.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2. 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3. 他比我大两岁—他从这两年中已赚到不少好处。4. 把艺术作品看作超验的成果,以为每件作品的产生都有益于世人。5. 对于暴力,我...
面对生存的焦虑,你该怎么办?八十年前就有人给出了答案(荒谬人格 萨特)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喜马讲书的精品课《喜马讲书》编辑丨崔永辉《恶心》是法国作家萨特的小说成名作,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萨特被誉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20世纪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1938年,萨特出版了《恶心》,以日记的形式...
荒谬人格 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萨特: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生活无意义
木心说:“萨特有好几大聪明: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01我拒绝一切荣誉称号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一个名叫让-保罗·萨特的人,奇怪的是,那一年没...
荒谬人格 萨特,因为“恶心”,他拒绝了诺贝尔奖!
来源丨喜马拉雅FM喜马讲书的精品课《喜马讲书》编辑丨崔永辉《恶心》是法国作家萨特的小说成名作,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萨特被誉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20世纪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1938年,萨特出版了《恶心》,以日记的形式展...
荒谬人格 萨特,因为“恶心”,他拒绝了诺贝尔奖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123狂欢节#来源丨喜马拉雅APP喜马讲书的精品课《喜马讲书》 《恶心》是法国作家萨特的小说成名作,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萨特被誉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20世纪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
译者王中忱:萨特曾是大江健三郎“自我反思时一根锋利的针”(荒谬人格 萨特)
编者按:根据日媒NHK的消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3月3日在日本逝世,享年88岁。大江健三郎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的译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告诉界面文化,“作为大江先生的读者和翻译者,虽然不无预感,毕竟高龄老人了,...
荒谬人格 萨特,「历史10月22日」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牛人——萨特
萨特年轻时的样子在56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22日(农历1964年9月17日),萨特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诺贝尔奖评委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其理由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在1964年10月22...
荒谬人格 萨特,由萨特存在主义自由理论的基本内容思考历史可以如何发展
由萨特存在主义自由理论的基本内容思考历史可以如何发展要谈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理论就必须先谈到两组关系,这也是自由理论内容的核心,即存在与自由和选择与自由。“存在”的问题是存在主义包括萨特哲学的基本问题。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
- 1深圳女孩独自前往华山游玩遇害,最后一条朋友圈留下奇怪数字(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
- 2女子到华山游玩被杀害 家属向景区索赔300万(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
- 3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深圳女孩独自前往华山游玩遇害,最后一条朋友圈留下奇怪数字
- 427岁女子独自游华山遇害,最后一条朋友圈留下神秘数字,男友:可能是凶手发布(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
- 5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女孩独游华山被害:景区关门前一小时匆匆上山 朋友圈留奇怪数字
- 6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女孩独游华山遇害,朋友圈配图留一串数字“26824444”
- 7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深圳女孩独自游玩华山遇害,朋友圈最后配图留奇怪数字
- 8女孩独游华山遇害,朋友圈配图留一串数字“26824444”(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
- 9女孩游华山遇害100多刀,女孩独自游玩华山遇害 朋友圈最后配图留奇怪数字
发表观点(0条)